第四十七章 科举门荫两不让

小说:独孤之后复孤独 作者:团之大
    杨逍等独孤信完,自己也有见解要表达:“当时的大唐王朝,早已经不是贞观和开元时期的大唐王朝了,比起元和子在位时期差的也是很远很远的。(更新快的小说网站,新书网 xinshuW。Com)”

    石猛道:“杨兄弟的意思是不是黄巢这个人如果遇到开明的君主和励精图治的王朝,肯定不会成为祸乱下的第一贼寇,甚至有可能成为国家的股肱之臣的。”

    杨逍道:“是啊,我确实是这么想的,石大哥是否听过黄巢曾经写下的那首诗,名蕉不第后赋菊》?”石猛张口就来:“耳熟能详!听哥哥给你念一段:‘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如何?”

    杨逍道:“石大哥神采奕奕,这首诗念的很好啊!如果当年黄巢要是高中进士,很有可能他就写出来另外一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

    独孤信道:“这还是很有可能会出现的,因为在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中,只有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才能称为进士。是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的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仅有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三者合称为‘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是全下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

    杨逍道:“我也曾想着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因为古往今来的贫苦人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可是这蒙古人也真的是混账东西,几百年的科举制度他们不用就不用,读书人只能另寻他途了。”

    独孤信道:“在有着‘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之分的传统社会,似乎只有入仕做官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隋唐以前,官府选拔官员主要依靠的手段就是‘选举’,即通过地方(乡举里选)推举选送,然后被朝廷录用为官,如汉初的‘举孝廉’,以及发展到后来汉武帝时通用的‘察举制’都是此种模式。而从隋朝开始,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开辟般地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从此在隋唐时期科举代替以前的所谓‘选举’成为了官府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延续了好几百年,唐朝正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成熟期,关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直以来流传着一句话叫作:‘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杨逍道:“唐朝时中央官府选拔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门荫入仕,二是流外入流,三是科举入仕。除此之外,还有上书入仕、捐资入嗜特殊情况存在。一般的平民百姓最为痛恨的就是所谓的‘门荫入仕’。所谓门荫入仕,是指官僚子弟凭借其父、祖的官职、勋、爵、资历等获得官职的一种特权选官制度。因其入仕是凭借父、祖家门的荫庇,故称门荫、官荫、荫补,也称作任子。这种情况不仅见于隋唐,自汉代以来流传已久。而之所以会出现门荫制度,本质上来是帝王们为了笼络贵族官僚集团,维护他们的特权和利益,专门为高级官僚子弟大开入仕方便之门的特权铨官制度,其实质上也是为了让这些官员能够更好的为皇帝老儿服务。在《新唐书·选举志下》中,对门荫制具体的制定有如下记载:‘诸用荫出身者,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正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子,从八品下。三品以上官员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及孙辈,孙低子一等,曾孙低孙一等’。也就是,凡官居五品以上皆可荫及子孙。所荫官上至正七品,下至从八品不等。以荫入仕,在隋及唐初人数颇多。”

    石猛问道:“那既然科举考试制度已经被唐王朝所沿用,那为什么‘门荫入仕’的人占官员的比重最大、人数最多呢?”

    独孤信道:“隋炀帝大业年间,官府选拔人才的制度开始出现了新的形式,那就是开科举创进士科,通过考试去选拔各类人才进入官僚队伍,这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门阀社会的巨大冲击。唐代继承了隋代的这项制度创新,并且在高宗、武则一朝更加提高了科举考试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官员队伍中进士科出身的越来越多,考试的形式、内容和程序也越来越步入正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到了中唐,科举考试已经成为了士人进入仕途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正是如此,通过对牛党人物的分析,就能够发现,牛僧孺、李宗闵等人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官场的。相反,另一方面尽管科举已经是选拔官僚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整个唐代,‘门荫入仕’这种传统的为官通道非但没有消失,而是仍旧在各个时期占有着极为重大的比例,所谓‘门荫入仕’就是出身官宦家庭的子弟,可以自动获得为官的资格而不必通过科举考试这样的资格选拔。李党的党魁李德裕就不必了,祖父、父亲都是前朝重臣宰相,自然是赢门荫入仕’的资格,所以李德裕根本就没有参与过科举考试,而且非常不屑参加这样的考试,认为自己的水平就摆在那里,怎么能自降身份去跟一群人挤破头皮参加考官的选拔呢,考官的水平会比我更高吗?考官的见识会比我更远大吗?只有那些没有什么真材实料的人,才会为了做官而不惜哗众取宠,以博取那些考官的赏识,这样的事情是李德裕他们所不愿意去做的。而被众人视作是李党二号人物的郑覃,他的出身、经历也和李德裕像极了。郑覃的父亲郑珣瑜是唐德宗、唐代宗时期的宰相,所以郑覃同样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而是直接‘门荫入仕’。清楚了这两大李党领袖的出身背景,将他们和牛党牛僧孺、李宗闵的科举出身一比较,很自然地就会得出‘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的结论。科举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机制,可以在唐代正蒸蒸日上,而也很有可能取代‘门荫入仕’。李德裕对牛党的打压正是这种社会阶层轮替的反应。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在李党这方面的人物,除了两大党魁和驸马杜悰是典型的‘门荫入仕’之外,陈夷孝李绅、李让夷、崔铉、李回、郑肃这六位李党宰相,都是进士出身,都参加过科举考试,郑覃的弟弟郑郎也参加过科举,所以好像李党统统坚决反对科举出身,这样的法有失偏颇。最最重要的还不是李德裕他们有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他们所追求的风尚品味与政治理想,这些却被他们所处的阶层或者阶级所决定了。李德裕何许人也,出身赵郡李氏,郑覃呢?荥阳郑氏,这都是唐代响当当的名门世家,代表着自六朝以来的贵族传统,所以对他们来,严守家风、维护传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毕生的价值追求。而既然是出身传统浓厚的贵族家庭,当然就崇尚朴实更注重经典经学,特别烦感那些只知道卖弄文采标新立异之辈。‘文宗好学嗜古,郑覃以经术位宰相’,唐文宗是个好学的子,所以郑覃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凭借着丰富的经学知识得以做到宰相,郑覃‘深忌进士浮薄,屡请罢之’,就是进士科选拔上来这些官员,由于他们的学习考试都是以做官为目的的,所以很实用,也很浅薄,干什么都是为了博取功名,搞得社会风气极为浮华,官府应该取缔这样的选拔人才机制。”
︾ ︾ ︾ ︾ ︾ ︾

==》免费全网热播短剧9999+ : 98YE.Com 《==

︽ ︽ ︽ ︽ ︽ ︽


打开《漫豆包: Mdb55.Com 》,看同款小说改编漫画~~~

前往微信或app阅读最新章节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新书网提供最新免费小说阅读服务,同时为您推荐热门都市小说、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科幻小说等优秀作品
作品自动收集于网络,若侵犯权利请联系admin###nilove.net ,我们将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处理。
版权所有 © XinShu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5012425号-2